姓名:姓墨,名翟,后世尊稱為墨子
生卒:約公元前468年~前376年
朝代:春秋
籍貫:邾國(今山東滕州)
評價: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墨子生平
墨子(約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姓墨,名翟,春秋時期邾國(今山東滕州)人。墨子出身低微,自稱“上無君子之子,下無耕農之難”,似屬當時的“士”階層。但他又自承是“賤人”,可能當過工匠或小手工業主,具有相當豐富的生產工藝技能,因而養成了勤儉節約、勞身苦志的作風,“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足登“跋蹺”。他注重實踐,善于制作,相傳他的木工技藝,與魯班齊名。在學術上,初受孔子影響,“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后逐漸成了孔子和儒家叛逆,創建了與儒家相對立的墨家學派,成為其時流譽四方、最具影響力的大思想家之一。儒墨兩派互相駁辯,并稱“顯學”,揭開了先秦百家爭鳴的序幕。墨家以“為萬民興利除害”為自己使命,并為之孜孜奮斗,游說諸侯,謀求制止戰爭,安定社會,安定民生。相傳他曾止楚攻宋,實施兼愛、非攻的主張。他“南游使衛”,宣講“蓄士”以備守御。又屢游楚國,獻書楚惠王,卻拒絕楚王賜地而去。晚年到齊國,企圖勸止項子牛伐魯,未能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許以五百里封地。他以“聽吾言,用我道”為前往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目的是為了實現他的政治抱負和主張。他日夜不休,奔走四方,“席不暖”,“衣不黔”,真有孟子所說的“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主”的精神。魯迅根據《公輸篇》寫成了著名小說《非攻》,再現了墨子的傳奇形象。到了漢代,隨著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墨家學派漸趨式微。但體現墨家思想精華的《墨子》一書得以保存下來,并一直流傳至今。
《墨子》是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對他的思想言論的記錄,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據。據《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條五類綱領,即《墨子·魯問》所云:“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即語之兼愛、非攻。”其中兼愛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