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來,由于觀察者的角度不同,孔子在西方歷史上形成了幾種不同的形象。第一種形象是“哲人”。第二種形象是“智者”。第三種形象是“完人”。
孔子思想大概從16世紀開始主要是通過西方傳教士傳播到西方的。幾百年來,由于觀察者的角度不同,孔子在西方歷史上形成了幾種不同的形象。第一種形象是“哲人”。明末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傳教史》中說:“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是孔子。他所說的和他的生活態度,絕不遜于我們古代的哲學家;許多西方哲學家無法與他相提并論。故此,他所說的或所寫的,沒有一個中國人不奉為金科玉律;直到現在,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并感激他留下的遺產。”“雖然不能說在中國哲學家就是國王,但可以說國王是受哲學家牽制的。”
利瑪竇來到中國,看到讀書人穿的是儒服,念的是四書五經,討論的是孔孟之道,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皇帝也信奉儒家學說并以之治理天下。這樣耳濡目染之下,他向西方傳達的結論就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是孔子。”這一切就顯得順理成章。
第二種形象是“智者”。德國黑格爾雖然說過“孔子的哲學就是國家哲學,構成中國人教育、文化和實踐活動的基礎”,但認為“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不能算是哲學家。黑格爾的理由如下:1、孔子只注重常識道德,或者說是“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教訓”。2、孔子不懂思辨哲學。因此,“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使他的書從來不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 黑格爾本人不懂中文,他對孔子思想的了解只是限于傳教士的譯本,他所能接觸到的是脫離具體語境缺乏鳶飛魚躍活潑生動生命力的若干條孔子語錄,他無法把握孔子思想的全貌,因此他對孔子的評價自然不高。黑格爾是歐洲中心主義者,輕視東方文化,他甚至不無偏見地認為漢語不宜思辨,對此謬論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曾嚴加駁斥。
第三種形象是“完人”。18世紀法國一批學者高度贊賞孔子,幾乎認定孔子是個完人。伏爾泰認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說過。基督不過禁人行惡,孔子是勸人為善。他尤其贊美孔子“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格言,以為“西方民族,無論如何格言,如何教理,無可與此純粹道德相比擬者。孔子常說仁義,若使人們實行此種道德,地上就不會有什么戰爭了。”伏爾泰在自己的禮拜堂中掛了孔子的畫像,朝夕禮拜。
法郎士·魁奈是法國重農學派的創造者,馬克思稱之為“現代經濟學始祖”,又說他“使政治經濟學成為一門科學”。1758年,魁奈發表《經濟表》一書,他的弟子聲稱:“有史以來只有三大發明,第一為信件之發明,第二為貨幣之發明,第三為前二者之結果的《經濟表》之發明。”而《經濟表》一書的結構模仿儒家《易經》六十四卦。因此,人稱魁奈是“歐洲的孔子”。這一派對于孔子作了高度的評價:“孔子立教的目的在于恢復人類天性,不再為愚昧和情欲所蒙蔽,……應以理性為標準;凡是不合理性的,叫他們勿動,勿思,勿言。宗教道德優美到這個地步,真是無以復加了。但是還有一事要我們去做,就是把這種道德教訓普行于世界。”魁奈本人認為希臘哲學不如中國,一部《論語》即可以打倒希臘七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