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文廟位于山西省平遙縣城內東南隅,始建于唐貞觀初年,其大成殿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至今保持原貌,是我國現存各級文廟中歷史最久的殿宇,是全國文廟中僅存的金代建筑。在1957年地震后,平遙縣政府揭瓦維修時發現,殿脊梁下記有“維大金大定三年歲次癸未四月日辛酉重建”的墨跡。
據《新唐書·禮樂五》載:“武德二年,始詔國子學立周公、孔子廟……(貞觀)四年,詔州、縣學皆作孔子廟。”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朝廷又對孔子的尊號、孔廟規格、祭孑禮制、配饗者名單等制定了統一規范,尊孔崇儒達到了歷史的新高峰。唐代把全國各縣按人口、稅賦、物產、地理位置等分為七個等級,即“赤、畿、望、緊、上、中、下”,平遙屬“望”,即第三等,其位置重要,自然應當率先奉詔修建孔廟。
歷史上,平遙文廟曾經歷過三移其址的風雨。據清光緒八年(1882年) 《平遙縣志》載:明崇禎九年(1636年),時任知縣王凝命上任祭拜孔廟后說,文廟隔街背對著“太子寺”,太子貴為儲君,而孔子再高貴也屬臣僚之列,臣廟居于君寺之前,有悖禮制,大不敬也!便強令互換,文廟改做太子寺。”其實,太子寺是一佛教寺院,因佛祖釋迦牟尼出家前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太子而得名,與儒教之文廟純屬風馬牛不相及。這位王知縣是云南昆明人,賜進士出身.可謂孔子的“高徒”,卻如此迂腐。縣士紳雖明知荒唐,卻畏其權勢,不敢與之爭,哭笑不得。“荒誕鄙俚最為不經,侮圣褻賢,不知其意之所在,相沿數十年,生儒抱恨不能更定。至康熙十四年知縣柏鄉魏裔愨至,詢得其由,按圖考察,慨然興作,祥具各憲,仍以故寺為寺,而建新廟于舊所,闔邑稱快。”這樣,至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才由知縣魏裔愨(直隸柏鄉縣舉人)移改。平遙的一件“糊涂官辦糊涂事”的千古奇案,自此方得了結。
而另有一說是據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 《汾州府志》記載:“平遙縣儒學,舊在縣治東。嘉靖八年(1529年),巡按穆公準呈,以前太子寺更之。”又據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汾州府志》載:“崇禎九年,知縣王凝命,復以文廟與太子寺互更。國朝康熙十四年,知縣魏裔愨,按嘉靖八年以后移改。”說明在明嘉靖八年前,現在文廟址上本為佛教的太子寺,其北面的太子寺(已毀),才是最早的平遙文廟舊址。因而現存金大定三年重修的“大成殿”,最早應當也是佛教殿宇,其后墻上現存的后壁中門檁及門形仍存,似為佛教寺院的“中殿”格式,也是歷史上“文廟三遷”的痕跡。
平遙文廟歷來為縣學所在,直至清光緒末年廢除科舉后,縣學才停,改辦為“平遙縣實業學校”,開始了新學。到1923年,一些商賈財東捐資在文廟辦起了“平遙勵志中學校”,縣長郭學謙還題寫了校名門額,后改為官辦平遙中學校,遷址到察院街。1950年,太岳中學同平遙中學合并,校址又設在文廟,其建筑基本保存著原貌,只拆除了欞星門、西學、省畜所。20世紀50年代末,修建平遙中學教學樓時,拆除了超山書院、敬一亭、尊經閣。1997年平遙古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平遙文廟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中共平遙縣委、縣政府、平遙中學和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平遙中學于2003年全部遷至東城外新校址。文廟得以重新復原,成為平遙古城的主要文物旅游景點之一,2004年正式向游人開放。